從【安屎之亂】、【499之亂】看行銷與銷售以及採購的三者關係


最近的時事話題,「衛生紙的安屎之亂」、「電信商的499之亂」,
很多行銷課程的宣傳也紛紛藉此搭上話題順風車,
以『這是怎樣的行銷策略』大打廣告誘人參加其課程。



但是從這兩次的消費之亂,卻很少人真的意識到『台灣市場的危機』。

如果真要說從這兩次的行銷戰之亂去剖析其策略運用,
真的需要知道的是【消費者】,而不是身為賣家的【商人】。

把話說白了,這兩次的消費市場之亂,有敏感的商人應該意識到的是,
【台灣的消費市場已經逐步走向「低端消費」
很多小賣也許不知道,也許會說「我只是小賣家,有何影響」

一個市場的消費經濟,關係最大的不是企業、工廠,而卻是面對第一線的小賣零售商們啊!

市場消費力與趨勢分為
「高端經濟」、「中端經濟」、「末端經濟」、「低端經濟」
台灣消費市場的「高端經濟」時期大約落在民國73至民國86年間
大約在民國95年到105年台灣消費市場已落為「中端經濟」的消費市場
「末端經濟」是市場轉型消費的契機,
但短短的兩年間,台灣市場似乎並沒從「末端經濟」中得到市場消費轉型的契機
反而開始走向嚴重的「低端經濟」

低端經濟,意味著中小型與生活相關的零售業,
有本事打割喉戰,沒本事的就被淘汰,或是必須提早退出以求安全不淌渾水。

何以見得呢?
這三年間好幾家國內外生活相關的知名平價品牌,或許早已經預料台灣的消費市場低端經即將來臨,紛紛退出台灣市場,不是嗎?

現在台灣市場不就很危險,不適合做生意了嗎?
其實也不盡然,而應該這麼來說...
若是「末端經濟」期,所承受的風險與危機,會應由消費轉型而有所降低,
但若是真的進入「低端經濟」的消費市場,所承受的風險則是,
除了必須應付「消費轉型期」的到來之外,還必須承受「低利潤市場的衝擊」

更嚴個來說….在末端經濟或是低端經濟時期,
零售與小賣更該了解「販售利潤所得的損益平衡點」
要了解「損益平衡點」,就必須先回歸到正確觀念
行銷≠銷售
銷售≠獲利
利潤來源其實必須靠源頭採購來獲得。

大部份零售商或小賣,缺乏生意概念,尤其是新手入行,更是認為「一門生意是靠""才是賺錢」,而執著於行銷或是銷售上,然而「行銷或是銷售」是屬於「被動獲得」不是「主動爭取」

也就是說,既使再好行銷策略、再好的銷售手腕,
最後還是處於「消費者願不願意買單」被動獲得
而這個被動獲得利潤完全掌握在「消費者的給與不給之間」

主動爭取的部份當然就是在「零售之本的"採購"技巧了」

何以證明【採購比行銷重要,更能獲得損益平衡】

我們就從零售小賣最實質的營業額來說吧!

要維持在末端經濟或是低端經濟期中生存,就必須維持一個穩定的營業額,達到損益平衡才能攻守無礙。

最基本的一門生意所需要的就是成本,成本又可分為
「固定支出成本」「非固定支出成本」
每個月固定支出,或是預算式周期性的常態支出,這些屬於固定成本,
例如廣告費、固定性耗材、平台費、租金、薪資、跨國採購的交通與差旅費等。

非固定成本最大筆的就是商品進貨成本了,其他還有非實體同路所需旅行的退換貨衍生的成本等。

有沒有發現,如果你一直Focus「被動獲得的行銷或銷售上」現在再加上一個無法固定掌握的「非固定成本支出」
那你說,你認為的生意難做,是不是理所當然些了。

要如何讓做生意更有效的掌握自己的利潤獲得,達到損益平衡呢?
接下來我們從「利潤」來分析,
解析利潤先了解「成本率」、「毛利率」、「毛利」「稅後淨利」
售價為1000元,進貨成本為600元,則成本率為60%
600元成本,以1000元賣出,所得400元為稱為毛利400,而毛利率是40%
若扣除稅後營利則稱為稅後淨利。

在這個即將或是已經進入「低端經濟」的消費市場,
身為零售商的我們,若要安全的度過這個戰國時期,保有生存的空間
我們先求損益平衡的「活下去平衡點」,也就是先不求賺,只求不盈虧的平衡點,
因為一旦你得到一個負,就必須用兩個或是更多的正去站上來,
如果我們能維持在平衡點游擊,你只要一個正都能獲利,
也就是說必須先維持「毛利獲得與固定支出的一致」

好了!
到這裡,有沒有又發現問題呢?
在這個競爭的市場,末端售價只會「低」,不會「高」
而且消費市場的價格透明,似乎要維持一個「必要且固定毛利獲得」,是有點難度與辛苦的。

所以是否又有意識到「被動獲得」行銷銷售與「主動爭取」採購,哪個較為重要了呢?

要如何維持一個,毛利與固定成本間的損益平衡呢?
我們從「淨利」、「收益」來反推所需要的損益平衡營業額,
變動成本的部份必須來自於「收益×成本率=銷貨成本」
而必須達到固定成本所需的則是「收益×毛利率=毛利」的部份。

若拿一般實體零售店面來做舉例
基本固定成本部份,房租30000/月、基本薪資22500/人,且先不含業績獎金、雜項固定支出部,每月基本固定支出為52500元,一年為630000元。
就算校長兼撞鐘,自己的薪資就算沒實拿,也該算入最基本的固定成本。
平均毛利×銷售數量(總額)=63000
或是把固定成本÷毛利率。

也就是說,你的平均毛利越低,你就必須銷售更多數量
所以思考怎麼拉高平均毛利,你才能藉由少量銷售換取損益平衡而降低風險,
至此是否又發現「被動獲得的行銷或銷售」根本無法拉高平均毛利,是吧!!
  
當然身為零售小賣的不可能只求損益平衡的生存,
求基本安全點外,當然需要更多的獲利。

如果依目前服飾平均毛利率33.3%,固定成本為63000元,預設淨利目標10%來試算,
63000店面固定成本÷(10%-毛利率33.3%)

等於單月基本營業額須達270386元,才有獲利10%的淨利。

營業額為270386元,大約進貨成本=營業額×(100%-33.3%)=180348(大約所需進貨成本)
實質毛利為,營業額270386×毛利率33.3%=90039
實得淨利為,毛利90039扣除固定成本63000=27039

你覺得如果只拿行銷銷售跟採購來比較,【哪個才是你能真正獲利的來源】
如果無法從採購中去抗衡現在低端經濟市場的價格,來換得較高的毛利率比,
『你只不過是窮忙』

再說白一點,就是一樣用180348的進貨成本,去換取高於27039的淨利。
或是說,一個月花18萬的成本,換到的卻是只好過於上班族一點點的收入,
你不是窮忙不然是甚麼?

但是這一切的窮忙就是你太過於相信所謂『行銷與銷售』。

要賣雞蛋必須養雞,但是總把重點放在教你怎麼「賣雞蛋」,
卻忽略了或是不想教你應該如何「把雞養好反而能生更多更好的蛋」。

行銷與銷售只不過是拿來欺騙剛要入行的新手的一門課程,
真的行銷是從一個專業的採購開始,
不是刻意打臉,是它團不想教、不敢教、還是根本不懂怎麼教,
否則真的要教人入行零售業,就要教人真正能賺錢的手腕與門道。

平均毛利率拉高了,自然可以降低行銷風險,甚至大玩任何銷售策略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Wei 日本 韓國 泰國 海外批貨指導 2018年上半年度 行事曆 與 新方案說明

2017年 年度回饋 限時 限額 優惠專案

2018年 出發日期與剩餘名額